mirror of
https://github.com/GenderDysphoria/GenderDysphoria.fyi.git
synced 2025-11-25 20:42:40 +00:00
Better Chinese-English mixed typesetting in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181)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 -45,7 +45,7 @@ tweets:
|
||||
|
||||
此外,由于恐跨的虐待史,许多跨儿自尊心受损,并常伴有自我怀疑。性别烦躁也会导致抑郁,从而进一步助长并强化了这些怀疑。这都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否定,致使一些人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着接受自己的性别认同。
|
||||
|
||||
不过,事实是这样的...只有跨儿才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跨性别者!顺性别者不会对自我认同有这种执念,他们会想一想,然后就不管了。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想法,这是大脑在告诉你走错路了。
|
||||
不过,事实是这样的……只有跨儿才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跨性别者!顺性别者不会对自我认同有这种执念,他们会想一想,然后就不管了。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想法,这是大脑在告诉你走错路了。
|
||||
|
||||
人世间*充满*了各种因素,让我们怀疑自我,也阻止我们逃脱既定的社会秩序。这些制度和观念体系试图否定跨儿的自我实现。
|
||||
|
||||
@@ -60,15 +60,15 @@ tweets:
|
||||
'1153300374133981186'
|
||||
] tweets=meta.tweets className="oneblock" }}</div> }!}
|
||||
|
||||
在20世纪80年代跨性别意识刚刚萌芽的时候,雷·布兰查德(Ray Blanchard)的自我女性恋论(Autogynephelia, AGP, AG)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支持。这是伪科学的论断,目的是用[性欲倒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aphilia)来“解释”跨性别女性身份。布兰查德按照性倾向为男或女来区分跨性别女性,同时也否认她们的女性身份。他的理论完全忽略了跨性别男性,并且彻底否认了非二元认同。
|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跨性别意识刚刚萌芽的时候,雷·布兰查德(Ray Blanchard)的自我女性恋论(Autogynephelia, AGP, AG)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支持。这是伪科学的论断,目的是用[性欲倒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aphilia)来“解释”跨性别女性身份。布兰查德按照性倾向为男或女来区分跨性别女性,同时也否认她们的女性身份。他的理论完全忽略了跨性别男性,并且彻底否认了非二元认同。
|
||||
|
||||
自我女性恋论声称,跨性别异性恋女性实际上只是想以女性外表吸引直男的男同性恋,而跨性别女同性恋实际上是渴望从女性性欲中得到满足的直男。
|
||||
|
||||
布兰查德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事实:刚做转变的女性常常因女性化外表产生性唤起。他的研究对象大多是首次寻求激素治疗的患者,因此女性化外表仍然是非常新奇的。
|
||||
|
||||
这令人费解,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有效的心理学理论,甚至大学课本里都写了。布兰查德的研究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他的数据有极大的缺陷(操控患者,并舍弃所有与假设不符的数据)。他的很多理论都是基于厌女思维,这个男人的研究中从来没有顺性别女性的对照组。你可以在Julia Serano精彩的论文[《驳AG论》](https://zhuanlan.zhihu.com/p/59510858)中理解这个理论有多荒谬。
|
||||
这令人费解,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有效的心理学理论,甚至大学课本里都写了。布兰查德的研究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他的数据有极大的缺陷(操控患者,并舍弃所有与假设不符的数据)。他的很多理论都是基于厌女思维,这个男人的研究中从来没有顺性别女性的对照组。你可以在 Julia Serano 精彩的论文[《驳 AG 论》](https://zhuanlan.zhihu.com/p/59510858)中理解这个理论有多荒谬。
|
||||
|
||||
该理论在21世纪前十年的后期被现代心理学彻底否定,但其危害已经造成。在大众眼里,跨性别女性都是恋物癖变态。媒体对跨性别女性的描述反映了这种态度,进一步公众意识中传播负面形象。
|
||||
该理论在 21 世纪前十年的后期被现代心理学彻底否定,但其危害已经造成。在大众眼里,跨性别女性都是恋物癖变态。媒体对跨性别女性的描述反映了这种态度,进一步公众意识中传播负面形象。
|
||||
|
||||
跨性别女性将这些信息内化,并得出她们不是跨性别者而是恋物癖的结论。我经历过这种感受,几乎我认识的所有80后青春期觉醒的跨性别女性都经历过。
|
||||
|
||||
@@ -92,19 +92,19 @@ tweets:
|
||||
|
||||
### 跨儿医本主义
|
||||
|
||||
它影响*所有人*。跨儿医本主义(又名“真正的跨性别”)是一种源于哈里·本杰明量表(类型Ⅴ和Ⅵ)的跨性别观念。它试图加强WPATH之前制定的规则:跨性别者要有强烈的身体烦躁,要求医学转变,并常常否认非二元认同。跨儿医本主义的核心是至上主义,将二元性别的跨儿置于其他性别认同的需求之上,并反对扩大跨性别认同。他们希望设立更高的门槛,反对非二元性别者称自己为跨性别者,并希望更少的人治疗性别烦躁。
|
||||
它影响*所有人*。跨儿医本主义(又名“真正的跨性别”)是一种源于哈里·本杰明量表(类型 Ⅴ 和 Ⅵ)的跨性别观念。它试图加强 WPATH 之前制定的规则:跨性别者要有强烈的身体烦躁,要求医学转变,并常常否认非二元认同。跨儿医本主义的核心是至上主义,将二元性别的跨儿置于其他性别认同的需求之上,并反对扩大跨性别认同。他们希望设立更高的门槛,反对非二元性别者称自己为跨性别者,并希望更少的人治疗性别烦躁。
|
||||
|
||||
简单来说,很多跨儿医本主义者讨厌新人“很容易就成为跨性别”了,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新人。这种观念始于心怀不满的年长跨儿,但后来又蔓延到其他二元性别者中,特别是年轻的跨性别男性中。
|
||||
|
||||
如果跨儿最先接触的跨性别概念是跨儿医本主义,这会严重影响自我接纳,甚至将他们推向更深的柜中。跨儿医本主义者常常实际上会说:“不,你不是跨性别者。”
|
||||
|
||||
**不要被迷惑。** 这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无视他人痛苦之上的PUA策略。
|
||||
**不要被迷惑。** 这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无视他人痛苦之上的 PUA 策略。
|
||||
|
||||
跨性别者可以内化一些相关的有害观念,将性别转变当作必要步骤。其中一种认为,如果没有变更性别标记就不配被以性别认同称呼,甚至不应抱怨被认错性别,只要他们没有改变他们的身份证性别。由法律决定是否尊重一个人的人称代词,就是跨儿法本主义。变更性别标记不仅仅是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也不单单因为一些人无力负担这个过程,很多国家更是禁止男女之外的性别标记。跨儿法本主义认为不改证就活该被认错性别。
|
||||
|
||||
*译注:性别标记一般指各种文件上的性别选项,包括但不限于法定性别标记。*
|
||||
|
||||
### 反跨保守女性主义(TERF) /性别批判运动/性别本质主义
|
||||
### 反跨保守女性主义(TERF)/性别批判运动/性别本质主义
|
||||
|
||||
[性别本质主义](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der_essentialism)认为,人的存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属性,而这种属性基于天生的性器官。反跨保守女性主义和性别本质主义思想脱胎于第二波女性主义中的性别分离主义,它完全否定了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身份。这场运动基本被右翼反动分子、种族主义者和恐同者取代,并且现在得到了福音派基督教组织的支持。
|
||||
|
||||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