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mirror of https://github.com/GenderDysphoria/GenderDysphoria.fyi.git synced 2025-11-25 20:42:40 +00:00
Files
GenderDysphoria.fyi/public/tw/what-is-gender.md
Pichu Chen 0936e3718c Taiwanese Mandarin version (#159)
* Init and Index.md for Chinese (Taiwanese)

* Translate what-is gender Chinese (Taiwanese)

* init Chinese (Taiwanese)

* init Chinese (Taiwanese)

* Add Harry Benjamin entry and update wording in Taiwanese Chinese

* Update translate for depersonalization

* Translate and update "Gender Euphoria" content to Taiwanese Chinese

* Update link title to Taiwanese Chinese in the Gender Dysphoria Bible

* Update translation for "Physical Gender Dysphoria" content to Taiwanese Chinese

* Update navigation links to Taiwanese Chinese in euphoria, history, and physical dysphoria pages

* Update title and description in physical dysphoria page to improve clarity in Taiwanese Chinese

* Add translations for biochemical-dysphoria in Taiwanese Chinese

*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social dysphoria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and improve clarity in the Gender Dysphoria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societal  dysphoria content

* Fix links in societal dysphoria page for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sexual dysphoria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presentational dysphoria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existential dysphoria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managed dysphoria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cause,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 for impostor syndrome content

* Add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 to the concatenation list

* Add Taiwanese Chinese locale support in engines.js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 for am-i-trans content

* Fix layout

* Enhanc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 for chromosomes page

* Fix layou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hormones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second puberty masc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second puberty fem content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 for conclusion page

* Update Taiwanes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menu items

* Add Taiwanese Mandarin option to language menu

* Fix lang menu

* fix lang menu

* update titlecard for Taiwanese version

* Updata translation

---------

Co-authored-by: Pichu <pichu@mobagel.com>
2025-04-09 08:08:04 -07:00

18 KiB
Raw Blame History

date, lang, title, description, preBody, siblings, classes, tweets
date lang title description preBody siblings classes tweets
2020-01-26T20:41:55.827Z tw 性別是什麼? 我們如何定義性別的概念,以及如何與性區分? _disclaimer
prev prevCaption next nextCaption
/tw/ 簡介 /tw/history 性別不安的歷史
gdb
1228717614630940672
1439225913623781377

性別是什麼?

{!{

性別 Gen·der - 名詞
與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有關並區分兩者的一系列特質。根據具體上下文,這些特質可能包含生理性別、基於性別的社會結構(例如性別角色)或性別認同(對自我性別的感知)。
}!}

如果你追溯這個詞到拉丁語的根源性別只是指「類型」。12世紀的諾曼法語中 gendre 用來描述「男性或女性的特質」。

很多人認為心理學家約翰·曼尼John Money創造了「性別」這個詞他在1955年提出用「性別」來區分心理上的性和身體上的性。然而曼尼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1949年的《兩性之間》(Male and Female)一書中使用這個詞來區分性別化的行為和角色與生理性別。《美國心理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63, no. 2, 1950, pp. 312)這樣描述這本書:

這本書超越了其基本假設。告訴讀者什麼是「性」,什麼是「性別」,什麼是男性化的角色,什麼是女性化的角色,什麼是男女的生殖功能。

瑪格麗特·米德從特定的描繪移向更一般的比較,比較了幾個社群中的男性和女性,最後分析了我們自己時代的性模式。

{!{

{{import '~/tweet' ids=[ '1228717614630940672' '1439225913623781377' ] tweets=meta.tweets className="hide-reply" }}
}!}

人類的性(形容詞,不是動詞)分為三類:

這三類中都受到觀念的桎梏。小學的健康課可能教過基因型是二元的如果不是女性XX 就是男性XY但現實中還有十幾種其他的排列組合存在人類之中。

{!{ {{import '~/img' images.bimodal className="card borderless center span34 print-right print-span3"}} }!}

同樣地,很多人認為表現型也是二元的,但生物學幾百年來一直認為,當你在整個人群中繪製所有性徵時,你實際上會得到一個雙峰分佈,其中大多數人落在兩組百分位數之間。這意味著有些人,僅僅是因為生活的運作方式,會落在兩個典型群體之外。許多人落在中間,具有兩性的特徵。

性別,然而,更為...抽象。人們試圖描繪性別光譜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沒有一種完全捕捉到它,因為光譜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

{!{

一些用來描述性別的方法
{{import '~/img' images.spectrum }} {{import '~/img' images.graph }} {{import '~/img' images.gender_unicorn className="" }}
資料來源: [Tumblr] [TransStudent.org]
}!}

簡而言之:有些人非常男性化,有些人非常女性化。有些人根本沒有性別感,有些人兩者都有。有些人處於中間,有些人處於邊緣。有些人在光譜上不可預測地震盪,像風一樣變化。只有個人才能確定自己的性別;沒有人可以為他們決定性別。

性別是社會建構的一部分,是學習的行為,也是在一個人的生命早期形成的生物過程的一部分。

目前的證據似乎表明,一個人的性別是在胎兒期間確立的,當大腦皮層形成時(關於這一點,請參見性別不安的成因章節)。這種心理模式然後在潛意識水平上告訴一個人會偏向性別光譜的哪些方面。它影響行為、對世界的感知、我們如何體驗吸引力(與性取向和荷爾蒙影響分開)以及我們如何與其他人建立關係。

性別也影響大腦對其所處環境(你的身體)的期望,當環境不符合這些期望時,大腦會通過憂鬱、失自我感、現實感喪失和解離的形式發出警報。這些是大腦潛意識地告訴我們有什麼地方出了嚴重問題。

{!{

習性 Hab·i·tus - 名詞
社會上根深蒂固的習慣、技能和性格。一個人感知世界和對世界作出反應的方式。
}!}

在社會方面,性別涉及我們的習性我們的表現、我們的舉止和行為、我們的溝通方式、我們的反應方式、我們對生活的期望以及我們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作者蘇珊·史崔克Susan Stryker在她的書《跨性別歷史》中這樣描述習性:

眾多習性涉及操縱我們的次要性徵,向他人傳達我們對自己感覺的認知---無論是擺動臀部、肢體語言、在健身房增肌、留長頭髮、穿著領口突顯乳溝的衣服、刮腋毛、讓臉上的胡渣顯現,還是在句子結尾說話時帶有上揚或下降的語調。通常這些移動和造型方式已經內化到我們的思維中,我們認為它們是自然的,即使"考慮到這些都是我們通過觀察和練習學到的東西"它們更應該被理解為文化習得的「第二天性」。

事實上,這些都是文化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人群中發展起來的東西。儘管基本上是「虛構的」,它們仍然具有強烈的性別特徵,一個人傾向於與自己內在自我的性別習性相連接,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樣做。當我們被剝奪了這些社會方面的接觸時,這將導致對自己在生活中的社會地位感到不適。

約翰·曼尼的實驗試圖證實他的信念即性別完全是一種社會建構任何孩子都可以被教導相信自己是什麼。他的實驗是一次巨大的失敗請參見生化不安章節。性別不會改變每個人在40歲時的性別與4歲時的性別是一樣的。改變的是我們對自己性別的個人理解隨著我們作為個體的成熟而變化。

這些負性症狀(憂鬱、現實感喪失、社交不適)是性別不安的症狀。

性別不是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我們使用與一個人的性別相關的術語來描述性取向(同性戀(homosexual)/異性戀(heterosexual)/雙性戀等(bisexual)),但性別本身不影響性取向,性取向在性別中也沒有作用。

非二元是什麼意思?

非二元基本上可以簡化為對男性或女性沒有排他性的親和力。這可能是對任一身份的親和力缺乏(無性別(agender)),對兩者的完全親和力(雙性別(bi-gender)),對兩者的平衡親和力(雌雄同體(androgyne)),每天都會變化的親和力(性別流動(genderfluid)),部分親和力(半性別(demigender)),甚至是對整個性別光譜的一次性親和力(泛性別(pangender))。

這可能是對某些性別特徵的親和力,但不是對其他特徵。例如,一個半女孩(demigirl)可能是一個出生時被指定為女性的人,只對女性和女性特質有部分聯繫,或者可能是一個被指定為男性的人,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以緩解生理性別不安,並且具有女性表現型,但不會對女性社會方面有強烈的聯繫。

總的來說,這本書將以二元身份(男性/女性)與非二元身份的意義來描述性別,但這僅僅是為了寫作的簡單性。請知道,性別經驗和表達的深度遠遠比這個簡單的分類複雜得多。